百节镇位于达川区南部,全镇幅员面积37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8666亩,辖10个村,2个农村社区,1个居民社区,83个组,4343户,总人口14235人。该镇系达川工业园区、机场航空物流港、乌梅山风景区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的主战场,达川区过去曾一度信访矛盾突出,干部叫苦不迭,群众怨声载道,经济社会发展乏力。
自2010年始,百节镇扎实开展信访工作“四无乡镇”创建活动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领导下,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,以信访稳定助推经济建设,认真落实信访工作“一把手工程”,坚持“四个三”信访和群众工作法, 实现了“零进京、零到省、零到市”工作目标,先后五年被区委、区政府表彰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“四无乡镇”,为全镇经济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三 变
变门难进为服好务。一是开门接访。以 “五个一”(一张笑脸相迎、一把椅子请坐、一声问候暖心、一杯热茶解渴、一套服务解难)、 “四清楚”(把信访缘由问清楚、把群众诉求听清楚、把政策法规讲清楚、把受理事项办清楚) 、“五心”(静心倾听诉求、真心沟通交流、耐心解答咨询、虚心接受意见、诚心为民解难)工作要求开门接访,面对面用心与群众交流,用真诚赢得群众满意;二是登门回访。坚持每月一次登门回访已经处理的信访案件,用真情疏通思想。
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。一是坚持干部下访,主要领导干部每周2个工作日深入到联系的村下访,驻村干部每周4个工作日深入到村、社了解社情民意;二是写好一本民情日记,每名下访干部坚持写好一本民情日记,记录群众诉求,排查矛盾纠纷,现场解决群众问题。
变被动等访为主动接访。一是领导接访。坚持赶场天由一名党、政主要领导负责接访群众,其余每天由一名其他党、政领导负责接访群众;二是公开接访,以“公示牌”的形式在街道、村、社显眼位置公开包片领导、驻村干部的姓名、职务、联系电话,方便群众联系,把接访延伸到农户家中。
三 防
民主听证防止新苗头。坚持创新“村(居)务民主听证制度”,按照“一事一议”的要求,根据事件大小、主次、轻重,确定参与村(居)务听证的人数,形成决议和文本,做到公开透明,扩大基层民主,真正从源头上最大可能减少因决策不公开产生的矛盾纠纷。
依法行政防止新矛盾。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,大力开展“七五”普法教育,在实践中创新 “三三人事工作法”、“三创三升级活动”,着力提升干部的理论水平、依法行政水平、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,真正从源头上最大可能减少因行政行为不当引发的矛盾纠纷。
扶贫帮困防止新问题。坚持把信访和群众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,与扶贫工作和救助政策相结合,努力完善“七有”、“七保障”,全面落实“十大民生救助”政策,认真解决群众生产、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,真正从源头上最大可能减少因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诱发的矛盾纠纷。
三 法
“三三制”矛盾化解法。在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,坚持“三个一”,做到“三个不出”,着力化解矛盾纠纷。“三个一”:一个小时到达矛盾纠纷现场,控制矛盾激化,做好疏导工作;一天之内对一般矛盾纠纷进行调查、调解终结;一周之内对复杂、疑难矛盾纠纷进行调查、调解终结;“三个不出”:小纠纷不出社、大纠纷不出村、疑难纠纷不出镇。
“义务员”化解积案法。从退休教师、老干部、老党员中挑选出10名群众威信高的人,以义务聘请的方式将其聘用到调解岗位上,组建积案化解“义务接访员”队伍。对信访积案逐一落实义务员,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、熟练的政策法规知识、高超的谈话技巧、良好的群众基础,在一定的时限内逐一化解信访积案。
“六个一”会战化解法。创新基层领导包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方法。按照一件案子、一名领导、一个部门、一套方案、一包到底、一并考核的“六个一”会战化解法,集中资源,集中人员、集中时间对群众反映的热点、难点信访突出问题,逐一细化责任、细化方案、细化措施,着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,维护社会稳定。
三 快
信息快速传递。坚持以镇信访办为核心、以村级信访和群众工作站为骨架、以社级信访信息点为触角,搭建了信息快速反应平台。通过延伸到村、社、户的触角,及时将发生的矛盾纠纷、重点对象的动态及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掌握清楚,做到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介入,确保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镇信访和群众工作办公室。
纠纷快速调处。坚持矛盾纠纷半月一排查,工作例会一月一召开,信访形势一季一分析,搭建起纠纷快速排查分析调处平台。通过矛盾排查、工作例会、季度分析,准确掌握矛盾纠纷跳动脉搏,精确把握信访形势总体趋向,做到纠纷不漏网、不存量、不激化,确保矛盾第一时间应排尽排,快速调处化解。
人员快速劝返。坚持以社级信息员为支点、以村级调解员为纽带,以镇级信访应急劝返队伍为中心,搭建起人员快速劝返平台。通过应急劝返队伍实施有效劝返,做到第一时间疏通思想、第一时间控制事态、第一时间劝返回当地、第一时间妥善处置,确保全镇无一件进京到省上访,无到市、区集访、重复访及群体性事件发生。
“四个三”工作法推动了有效创建“四无乡镇”工作,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,2010至2014年连续5年获达川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。2012年至今,先后被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乡镇”、“依法治理示范镇”、“依法行政先进镇”和四川省“乡村旅游示范镇”。